欢迎来到 - 多学网 - http://www.duoxue8.com !
当前位置:多学网学习教育语文教学高中语文教案《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2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2

[11-11 12:13:51]   来源:http://www.duoxue8.com  高中语文教案   阅读:856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2,标签:高中语文教案资料大全,http://www.duoxue8.com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说理性散文的特点。

2.了解鲁迅杂文的风格。

二、能力培育目标

1.把握课文“由小及大”的构思特点,培养由小及大,进行类比对照的联想能力。

2.鉴赏课文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体会这篇文章冷静的理性分析中所包含的强烈的激愤之情;

3.体味、鉴赏文中凝炼形象而富有力度的语言。

三、德育渗透目标

1.体会学习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思想情感。

2.领会课文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国民奴性人格所作的尖锐抨击和深刻批判。

【重点、难点】

《灯下漫笔》是鲁迅的杂文名篇,短短二千余字,从钞票兑换现银这件小事说起,举重若轻,深刻剖析了几千年中国社会的社会史和国民的人生史、心灵史,情理交融、深刻凝炼。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领会鲁迅深刻思想,进而品味其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解决办法】

1.疏理课文思路,了解课文三个部分之间的类比、对照关系。

2.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课文的基本观点。

3.反复揣摩文中凝炼含蓄的语言,因文悟理,披文入情,体味其情理交融的特色。

【学生活动】预习,诵读。思考,讨论。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诵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语音文字障碍。

思考:作者从什么事情写起?文章表达了什么思想?

二、导入

鲁迅《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是鲁迅先生21岁时写的一首诗。他从青年时代起,就一直热切地关注着祖国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今天,我们学习的《灯下漫笔》,同样融注着鲁迅先生对祖国、人民历史与命运的思考。漫笔──“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漫笔,是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的一篇随笔。

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春末。当时,中国社会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的毒瘤,长久地寄生在国民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且麻木;另一方面,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他们已开始大声疾呼,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并开始荷戟奋战,要“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正是这少数觉醒的先驱者之一。他从旧的营垒中走来,对中国的历史有过深刻的研究,对中国社会“吃人”的本质,看得十分清楚;他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更是一眼看穿。

三、范读、诵读

放课文朗读磁带,或老师范读,学生小声跟读,整体感知。

四、思考、讨论

设疑激发兴趣,引起求知欲,形成研讨动力,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研讨方式可灵活多样,或问答式,或选择重点发言人,最好能畅所欲言,发表不同见解,务使气氛活跃。在学生研讨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小结。

1.本文批判的锋芒指向哪里?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此问涉及对文章针对性和全篇文意的理解,是整体阅读的重点)

明确:在这篇课文中,鲁迅深入解剖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特点,指出封建暴君的残酷统治,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和国民的愚昧麻木。在专制暴政之下,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只有两个时代:一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一是老百姓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前一时代,是天下大乱的时代;后一时代,是天下暂时太平的时代。中国社会,就在这“一治一乱”中因循反复,老百姓则在这两种时代中挣扎浮沉。这一结论,前无古人,后启来者,如此偏激,却非常深刻。我们看到,鲁迅把批判的尖刀刺向了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使之无处藏身;鲁迅又挥起镐头,挖出了他们的祖坟,让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的幽灵,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使他们无处逃遁。鲁迅的论断,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现象作推理依据,言之凿凿,不由人不信服。鲁迅在文章中写道,纵观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乱”多“治”少,社会“乱”时,官兵到,百姓被掠杀,强盗到,照样被掠杀;社会“治”时,百姓服役纳粮,盼望着这样的奴隶生活不被剥夺。可惜,这奴隶规则总是被一些人“撕得粉碎”,老百姓于是又陷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悲惨轮回中。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还把讽刺的矛头指向了老百姓。他对于中国百姓的悲剧命运寄予了深切同情,但作者也尖锐讽刺批判了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作者根据多年的深刻观察和思索,提出了一部中国国民的人生史就是一部奴隶史的大胆见解。整个中国,就是一个奴性的国度,国民“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这“喜欢”二字,饱含辛酸、悲愤无奈,它是统治者造成的,也是老百姓促成的。由于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的统治,中国人的奴性心理,已经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力量,它已严重地腐蚀了国民的灵魂,造成了国民逆来顺受、甘于为奴的传统,它反过来又使统治者的高压手段变本加厉,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对国民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的思考批判,是贯穿鲁迅一生的思想主题。

总之,这篇文章的主题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作者思考中国历史,抨击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二是作者思考国民性问题,批判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两者融为一体,互相补充。

[另一说法]五四运动之后,中国反动统治阶级和反动文人学者,不但在政治上反动,而且在文化方面还极力宣扬封建糟粕,妄图借此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使劳动人民永远处于被奴役地位。这种封建复古主义思想又与帝国主义的奴化思想结成反动的同盟,形成了一股对抗新文化运动的逆流。为了揭露复古主义反动思想的实质,文章对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作了深刻剖析,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鲁迅尖锐地批判了反动统治阶级和旧史学家讲什么“汉族发祥”“汉族发达”“汉族中兴”等粉饰封建等级制度的鬼话,指出他们恭颂的“太平盛世”,不过是让劳动人民“暂时做稳了奴隶”;至于“乱世”,劳动人民则连奴隶也做不成,所以中国的历史,对劳动人民来说,只是“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这两种时代的更替。从而揭示了封建专制主义对劳动人民的奴役和残害,同时,也就揭穿了复古主义者妄图使人民永远做奴隶的反动用心。作者自然也将矛头指向了国民的愚昧和奴才传统。号召人们不要像复古主义者一样“不满于现在,就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而要彻底革新,“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2.全文可分几部分?简述理由。(此问涉及对全篇思路和结构的把握)

课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l~5段),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写起,从钞票兑换现银这件事联想到“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板书〕现实:事钞票贬值(兑钞)──想“人”的贬值(易变成奴隶)

第二部分(第6~11段),回溯中国历史,指出中国历史只能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板书〕历史:现象 治──本质 暂做稳奴隶
                  乱     想做而不能做

第6段,指出中国精神文明的“高超”,正在于使人们安于奴隶的地位,把“牛马”的命运当作“太平盛世”来“恭颂”;而封建阶级的史学家也粉饰太平,说什么“咱们向来就很好的”。真的很好吗?在第7~9段里,作者列举大量事实,尖锐地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所谓“皇恩浩荡”“天下太平”的时候也是有的,那不过是来了一个“较强”或“聪明”或“狡猾”的“新主子”或“外族的人物”,厘定了“奴隶规则”,把百姓引上了“奴隶的轨道”罢了。第10~ll段承接上文,水到渠成地指出,“先儒”所说的历史上“一治一乱”的时代,实际上是“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实质。

[1] [2] [3]  下一页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2 结束。
Tag: 教学   高中语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资料大全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