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 多学网 - http://www.duoxue8.com !
当前位置:多学网学习教育语文教学高中语文教案《琵琶行》学习要点与能力检测

《琵琶行》学习要点与能力检测

[11-11 12:13:51]   来源:http://www.duoxue8.com  高中语文教案   阅读:937
《琵琶行》学习要点与能力检测,标签:高中语文教案资料大全,http://www.duoxue8.com


  一、学习要点
  (一)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贞元十五年(798)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后被召为主客郎中。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75岁。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五年后,宪宗去世,穆宗即位,才被调回长安。杜甫而后,白居易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所生活的七十多年里,正是安史之乱后各种矛盾冲突急剧发展的时期,也正是唐朝走向衰微的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在白居易诗中得到了较全面的反映。今存白居易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一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前者把当时社会病态的症结所在,几乎全部呈露在他的笔底。后者则有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的细致的情节描写,和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语言和音调上又显得特别流畅匀称,优美和谐。这是一种新型的诗,当时号称“千字律诗”,流传极广,正如宣宗李忱所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分两个时期:

前期
(从入仕到贬江州司马以前)

  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抱着“为民请命”“兼济天下”的宗旨。以讽喻诗为主。代表作品为《卖炭翁》。

后期
(即自贬江州司马到死)

  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和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大皆空”来作“明哲保身”的法宝。悔恨“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以闲适诗和感伤诗为主。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闲适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二)诗歌分析
  1.序言部分
  应紧抓“恬然自安”与“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两句。从“铮铮然有京都声”以及后文可知诗人被贬到九江后并非“恬然自安”,也并非是“是夕”才“觉有迁谪意”的。

  2.正文部分
  注意体会第四段的第一句话:“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这里的“我闻琵琶已叹息”中“叹息”的是什么?叹息的其实就是第二段中诗人在听琵琶曲时所感受到的琵琶曲中的“不得志”之情。“又闻此语重唧唧”中“此语”指第三段中琵琶女自述身世之语。诗人在听完琵琶曲之后,又听到琵琶女如此悲凉的身世,不禁联想起自己被贬九江的遭遇,从而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慨叹。

  ①琵琶女
  本是京城女 
           →→→去来江口守空船
  家在蛤蟆陵下住
  曲罢曾教善才服
           →→→ 琴艺未减  年老色衰
  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
           →→→门前冷落鞍马稀
  一曲红绡不知数

  ②白居易
  终岁不闻丝竹声 ━┓ 岂
  黄芦苦竹绕宅生  ┃ 能
           ┃ 恬
  鹃啼猿哀旦暮闻  ┃ 然
  良辰美景取酒独倾 ┃ 自
           ┃ 安
  山歌村笛呕哑难听━┛ ?

  ③
  漂沦憔悴 ━┓
  琵琶女   ┃ 同是天涯沦落人
  谪居卧病  ┃ 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  ━┛

  3.学生自学鉴赏诗中景物描写的语句
  第一句“浔阳江头夜送客”,点出时间地点,首先铺出了故事发生的大背景,表面看似陈述,其实画面感极强,让读者走进作者设置的场景中。第二句“枫叶荻花秋瑟瑟”,这句话是纯粹的写景。“枫叶”“秋”都点出了当时的时节——秋。古人认为秋属刑宫,有兵气,故秋多萧索,肃杀,易令人伤怀;“荻花”又点出水环境,“天下莫柔弱于水”,水总是感性的象征,自古多情水自流,作者为我们构画的画面中又多了几分感伤的情绪,而上句又提到“夜”,并且是“送别”,“多情自古伤离别”。于是,诗人开篇寥寥几句,“夜”“秋”“枫叶”“荻花”一一点出,这样一幅伤怀,萧索的秋夜送别图便跃然纸上,而诗人伤感忧郁的心情亦悉数浸染无遗。

  第六句“别时茫茫江浸月”更加强了对开篇图景的描绘。茫茫江面上白雾霭霭,一轮湿月隐现在远处水平面上,南国湿湿的环境最易让伤感蔓延。诗人此刻正是处在这种情绪中,所触之景,都不免多情。

  第二段最后—句”惟见江心秋月白”是指描写了琵琶女一曲终了后的寂静声,“东船西舫悄无言”——画外言沉寂——“惟见江心秋月白”婵娟也无言,正是天籁始休万籁色,让人不舍回味悠长,仿佛听者,无论是人、月、江都还沉浸在仙乐飘飞的意境中尚难缓复。

  第三段倒数第三句“绕船月明江水寒”,是写琵琶女独守空闺的凄惨形状。江面寒气逼人,映出冷月当空,孤零零一船静静泊在江边,可以想见孑然一身的琵琶女独坐窗边的凄惨景象,心如水寒。诗人这一句,是对琵琶女处境的深切同情,也暗含了同样处于无人赏识的孤独境地中的自己的情怀。

  第四段中“黄芦苦竹绕宅生”,是作者对自己的居处环境的描写。“湓江地低湿”又“卧病”,杂草无人打理,只好眼睁睁看庭前院后长满“黄芦苦竹”,一个“苦”字,搀进诗人多少愁绪。也是诗人要进一步证明自己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新疆之行

高二(7)  李  宾

天山、天池

  眼前顿时豁亮,仿佛迈进一块新天地。弥漫的黄沙消失在身后,只留得青山翠色与溪水清澈了。绿包围住我们、包围住山身,也弥散在空气中的每个分子之间,清爽之气、仙藤之香融汇又凝结。看吧,因为绿的存在,生命活泼了;因为绿的存在,非生命也生命了。

  水声涛涛在耳畔,水流淌淌在心间,细细绵绵,却又澎澎湃湃。它们跳跃着、欢腾着,它们总是神采飞扬地讲述着故事——这群快乐的精灵们!我猜想,它们来自天池,天池好美,天池好大,可它们为何偏要离开那美丽的天堂?我不知。他们的目的地在哪里?我也不知。

  路面更陡,车行更慢。太阳偏西了。我努力寻找着天池的影,似有些困倦。一个急弯。在我将清醒的刹那,我望得一潭碧水,被环抱在绿之间,水体也被映绿;在绿之外,又是雪白的一顶顶峰,圣洁如玉、清淡宁静。像安和的位位仙人长居深隐,却不减一丝巍峨与庄重——静之美的震慑!望之久矣,又猛觉其调皮的一面,峰尖并不锐利,只是软软的一道小弧,不细观不易发现。仅此一点,峰的可爱之处顿现,蓦然感到,雪峰魅力之无穷。

  也许该说说天池之水了。青葱中的感动来自这片碧水。仿佛在与远方之顶相望,它也静静地淌着,偶然的热闹也许就是在它拍打深入其中的石块之时。轻轻的“啪、啪”声入耳是如此舒心,舒心地使我久坐石上愣神。天池与雪山,雪山与天池,似乎没有关系的两个词,却有着微妙的意味。没有雪山的天地,仅是一潭死水,毫无生气;没有天池的雪山,只能永远独苦地高居在上,虽鸟瞰群芳,却无知音可言。雪山与天池,不可分离的名字!

  太阳也许累了,懒懒地向下挪动,西边的余晖——橙红的,——山、水也被淡淡上了红,由冰冷变得温暖了。暖意之中,我忘记了西北的干燥,周身的寒冷,旅途的疲乏。我只是与自然中美好的事物、伟大的力量共存着。庆幸,自然之神不排挤我,在自然中感受的是生命的升华。

  我要走了,虽然不愿意离开。也许我只能说: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揽一揽衣袖,带走天池的每一朵云彩。

乌鲁木齐·刀

  乌鲁木齐的维族之气处处弥漫,小到街头烧烤,清真寺庙,维式小帽;大到路标、商店门牌上的醒目维文。街道虽不宽敞,还算有序。作为西北边疆的重心宝地,乌鲁木齐热闹程度不必多述,它的特色在于杂。杂不同于乱,乱是处于无序状态下的令人烦恼的繁多;杂却是处于有序之中,只是种多类广,令人眼花而已。

  不得不提到一类事物——刀。“乌鲁木齐遍地刀”这话一点不为过。无论在街上,商场中,最吸引人目光的不是维族美女,而是这种闪亮的匕首。它们的精美、锋利令人痴狂。它们天生带着一股凶猛的野气,却又有广阔的豪情与气度。就欣赏价值而言,极高;就使用价值而言,近乎为零。因为当人看到它时,再不忍心使用它了。

  刀之美代表着新疆之美的一部分——狂野、豪气十足,这种感觉不存在于其它地域,三生有幸的我能到此一游——四生有幸。

  新疆离我们很远。两日之内,我如做梦般一去一回,心中常泛起阵阵感慨,新疆离我们也是不远的。每次走出家门,投入自然与文化之中,我都知道自己是幸运的,所以每每倍加珍惜。新疆之行的最大感触是:自然中体现生命,生命中体现文明。

  [评语]
  此文打破一般游记的形式,在结构上力求新颖。把情感融于美景之中,不经意间表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感悟。文章语言洒脱,有气势!


《琵琶行》学习要点与能力检测 结束。

Tag: 能力  琵琶行  检测   高中语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资料大全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