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 多学网 - http://www.duoxue8.com !
当前位置:多学网文章知识幼儿教育幼儿园常用资料幼儿园案例与反思案例《娃娃剪头发》心得体会

案例《娃娃剪头发》心得体会

[11-11 11:55:21]   来源:http://www.duoxue8.com  幼儿园案例与反思   阅读:883
案例《娃娃剪头发》心得体会,标签:幼儿园案例分析,幼儿园案例,幼儿园反思,http://www.duoxue8.com
来源于www. (www.duoxue8.com哦)     案例中红红的行为让人惊讶,但冷静思考,我们发现这一切恰恰是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反映。
    小班幼儿对“过家家”等角色游戏很感兴趣,因为在这类游戏中幼儿能够尽情地发挥想象,扮演各种向往的角色,实现现实中满足不了的愿望。当红红专注地为布娃娃剪头发时,她感觉此时自己就是“妈妈”,这种“长大”的感觉、成功的快感是幼儿非常看重的。
    众所周知,游戏中任何假想的情景都是儿童对真实生活的模拟。正如纽曼所言:游戏同样具有“真实性”。完全是现实生活中的事情不是游戏,如妈妈为红红剪头发就不是游戏,红红给布娃娃剪头发就是游戏。对此,红红很清楚。因此,红红决不会把某个小伙伴的头发剪掉,因为那不是游戏。可见,儿童的游戏总是现实生活的某种反映。
    同样,红红剪布娃娃头发这一行为可以从幼儿的思维发展特点上去寻找原因。小班幼儿正处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动作与感知是不可分的。同时,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又使红红将无生命的娃娃当作人,当作生活中的自己,并将生活经验迁移到游戏中,她觉得这一切理所当然。
    那么,对于教师来说,面对红红的行为应该如何引导呢?
    1、学会理解幼儿。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此类行为会逐渐减少直至消失。我们可以巧妙开展后续活动,如“我与娃娃比头发”“美丽的头发”“头发的用处”“有趣的假的头发”等,以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拓展幼儿的认识。
    2、珍视儿童的游戏精神
    受生活经验和模仿心理的影响,红红潜意识中以娃娃母亲的角色来要求自己。她认为妈妈在孩子头发过长时要帮其修剪,并最终将这一潜意识外化为实际行动(给布娃娃剪头发)。这就是真正的幼儿游戏,它体现了幼儿自由、愉悦、超功利的游戏精神。抛开任何实用、功利的眼光,单看活动本身,我们可以说红红是主动的,她是在极其自然、没有任何外在压力的情况下进行这一象征性游戏的。这种游戏是幼儿本真的生命活动,是幼儿在自我中心阶段和3岁反抗期渴望独立做事、想当“小大人”的典型表现,是幼儿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和倾向,我们应尊重和珍视。
    在这一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教师的语言多么恳切,它终究是“委婉”的禁令。对此,笔者有以下建议:当红红回答“她的头发太长了。我的头发长了,妈妈就会给我剪的”时,教师可以顺势引导幼儿:“红红那么聪明,可以替娃娃想想办法啊!怎样使娃娃既留住一头美丽的长发,又使头发看上去不那么长呢?可不可以试着给娃娃扎个高高的马尾或梳个小辫呢?”教师运用积极暗示转移幼儿的注意,既能增强幼儿的活动兴趣,又能使活动进入更深的层次。
    3、艺术地引导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真实生活的模拟和再现,其中包含幼儿对生活的观察与理解。教师如能把握游戏中的“亮点”与“问题”,艺术地引导,可让游戏更为精彩。就本案例而言,教师可以尝试着将红红的兴趣从“剪发”转向“梳发”。如,“把那么漂亮的头发剪了多可惜啊,让我们帮她打扮一下,帮她梳根漂亮的小辫子好吗?”相信幼儿会乐意接受这样的提议。教师在给娃娃梳辫子后,还可以引导幼儿给娃娃夹上漂亮的发饰,进而根据幼儿的兴趣生成“美容院”或“理发店”的游戏。
    另外,从游戏后的讲评来看,幼儿在说“我的头发长了,妈妈就会给我剪的”时,教师可以顺势引导:“现在娃娃的头发已经剪短了,我们比比是你的头发长得快还是娃娃的头发长得快,好吗?”然后让生活实践来帮助幼儿积累人的头发剪了还能再长,而娃娃的头发剪了就不能再长的认识。我比较赞同案例中教师采取的个别化引导策略,因为倘若在集体面前讲评,很有可能起到负强化的作用。

来源于www. (www.duoxue8.com哦)
案例《娃娃剪头发》心得体会 结束。
Tag: 幼儿园案例与反思幼儿园案例分析,幼儿园案例,幼儿园反思幼儿教育 - 幼儿园常用资料 - 幼儿园案例与反思
案例《娃娃剪头发》心得体会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