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双教双评
[11-11 12:13:51] 来源:http://www.duoxue8.com 高中语文教案 阅读:789次
《阿房宫赋》双教双评,标签:高中语文教案资料大全,http://www.duoxue8.com
五探:描写突出“秦爱纷奢”是本文的写作目的吗?(讨论)
阅读第4 段。提醒注意:四个“后人”的含义,为什么要用四个“哀”?怎样才能不哀?
明确:第三个“后人”与其余三个不同,是指更后来的人。铺陈宫室宏、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借古讽今,用以警诫“ 后人” 才是全文主旨。四个“哀” 道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现象,历史教训也许并不难总结,但人们往往停留在“哀”上,而不是“鉴”上。作者警示当今统治者要真正吸取历史教训,不要成为后人哀怜的对象。
四、拓展提高
比较杜牧的诗《泊秦淮》与《阿房宫赋》,说说它们的异同点。
相同点:目的上,都是借古讽今。一借始皇帝讽唐统治者,一借南朝陈后主讽唐统治者。行文节奏上,都是先扬后抑。情感上,都表现了杜牧作为较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
不同点:体裁上,一为赋,一为诗。表现手法上,一重排比铺陈,一重动词锤炼。讽刺对象上,一明写秦统治者,一暗写南朝统治阶层的达官贵人。
(姚冬芬江苏梁丰高级中学;325600)本文来自-我-爱-语-文-( http://www.deyou8.com公益语文第一站)浏览
点评一
重“言”亦重“文”,“言”“文”兼顾,“言”“文”统一,是文言文教学比较理想的状态。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文体,《阿房宫赋》又是传诵千古的名篇,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既获得“言”的知识积淀,又得到“文”的情感熏陶,是这两个课例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这两个课例都扣住了文本的特点,从语言入手,从字面释疑入手,进而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这符合文言文教学和学生认知的规律,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两个课例在疏通字词之后,便及时地引领学生拥抱文本,亲近“文学”,既让学生了解了“铺采扌离文,体物写志”的赋体特点,品鉴了文本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经营的章法,又让学生受到了作者忧国忧民、济世兴邦的情感熏陶。两个课例都重视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把握语言节奏、气势、内涵、情感等,获得美的享受,从而促进其对文本的理解和鉴赏。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两个课例都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陈蒙老师的课例直接从人教版与苏教版的文本对比入手,层层推进,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质疑、互动学习的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具有较大的开放性、生成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并适时点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语文能力得到了培养。姚冬芬老师的课例直接从主题入手,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进行逆向和顺向讨论探究,时时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层层延伸。两个课例都力图通过有效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统一。
两个课例虽有诸多的共性,但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上,又各有特点。陈蒙老师的课例是比较质疑,探幽发微。他以两种版本文本的标点、排版的对比为突破口,为课堂教学找到了有力的抓手,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发现欲、求知欲,而且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层次明晰,亮点较多,整个过程以读促悟,以悟带读,有放有收,指向集中。姚冬芬老师的课例是中间切入,举纲张目。她以第( 段的“秦爱纷奢”作为切入口,中间开花,再向两头拓展。这种打破常规的切入方式能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课堂的探究始终围绕“秦爱纷奢”来进行,设置了层层深入的几个问题,不枝不蔓,环环相扣,层层剥笋,直指内核。
当然两个课例还都有可以提升的空间。比如,对于《阿房宫赋》这样的传统名篇,教师是否可以适当引导学生立足当下,沟通古今,将历史教训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既读懂作品,又“读出自己”,从而提升智慧,濡染品性?再如,姚冬芬老师的课例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总体比较质朴平实,活动形式还能不能再新颖、丰富一些?
(张兰芬江苏苏州市语文学科教改带头人)
点评二
陈蒙老师的课堂最为精彩的是“发现思考”那一部分。他敏锐地抓住了新课程背景下的“一纲多本”时代所特有的现象,借助不同版本教材处理上的细微差异,通过标点、韵脚、段落的归属和合分等切入了对文本的探究思考,进而将赋体文本的铺叙与议论、比喻中的喻体选用、渲染铺陈与简笔勾勒等一一进行了比较。课堂扣住了语文学习的本质,落实了以本为本,成功地进行了比较式学习。姚冬芬老师最为精巧的是“讨论探究”中的“五探”。切口准确,环环相扣,逐渐推进,完成了课堂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体现了教者设计构思的与众不同。其实,我要说的,正是源于这两堂课的两个亮点的细节处理,那才是真正体现了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语文学习课堂的最新特点。
作为一名教师,其职责应该是尽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不仅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成为课堂的主人,还要让听课的教师与专家也能情不自禁地走进文本,走进一个一个探究的话题。如陈老师关于篇首四个短句中间停顿长短的比较问题,不仅是一个很好的文本发现,而且把每一个人(包括听课教师)都发动起来了。我当时就在想,停顿长短与读者想象的空间大小有关,与想象的充分与否有关,而能想象什么不能想象什么与停顿长短有没有关系呢?这种撩拨每一个人的问题,使语文课堂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探究氛围,进而可使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这应该成为我们的追求。
再比如姚老师的课,也是一堂反传统的语文课。她的课堂让我真正感受到课堂不是解决问题的地方,而是不断生成问题的场所。如“三探:‘秦爱纷奢’达到何种程度?请找出文中的原句来回答。”只要从文中找出原句,这道题应该算是回答完毕。但她没有就此打住,而是作了如下点拨:“六个排比分句运用比喻、夸张,摆出秦统治者的罪证,绘出秦统治者‘劳民伤财’的令人触目惊心的图画,揭露了秦统治者不爱惜百姓,为满足个人奢欲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这个点拨是在回答“三探”问题吗?是还是不是?教师的这一番点拨是想让我们明白文本的什么呢?这又让学生产生了一连串的新问题。再说“四探”的第二问“为什么不浓墨重彩写这一后果?”,如何回答,答案不可能唯一,但必须言之成理。教师并没有作出正面的回答,只是隐约提示了一个小点。这就叫做把问题留给学生,不是把答案交给学生;用敲边鼓的办法,神龙露头不露尾,给学生留下起一步思考的空间。此外,姚老师敢于抛出开放型的思考题,且不给出正确的答案,只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去研究,最终让他们学会学习。比如“一探:‘秦爱纷奢’表现在哪些方面?”,
这就是一个探究空间相当大的开放题目,可以结合“嗟乎”前面的内容,如教者所明确的那样,也可以与后面的内容结合起来一起回答,从取(掳夺)和用( 挥霍)两个角度,前者“ 尽锱铢”后者“ 如泥沙”;还可以用六个“多于”的比较句加以概括回答,前五句集中从建阿房宫耗财之大之多来写,后一句从靡靡之音之多之盛来写。这些思考角度都应该值得肯定。但教师只在引导学生学习前三段的时候,作了一个回答。其余都留给了学生课后继续思考研究。
是让学生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是把答案交给学生还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是追求每一个题目答案的尽善尽美还是不断尝试发现新问题?这些都是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所不能回避的问题。
(赵奇一江苏张家港市教研教科室主任)
《阿房宫赋》双教双评 结束。
五探:描写突出“秦爱纷奢”是本文的写作目的吗?(讨论)
阅读第4 段。提醒注意:四个“后人”的含义,为什么要用四个“哀”?怎样才能不哀?
明确:第三个“后人”与其余三个不同,是指更后来的人。铺陈宫室宏、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借古讽今,用以警诫“ 后人” 才是全文主旨。四个“哀” 道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现象,历史教训也许并不难总结,但人们往往停留在“哀”上,而不是“鉴”上。作者警示当今统治者要真正吸取历史教训,不要成为后人哀怜的对象。
四、拓展提高
比较杜牧的诗《泊秦淮》与《阿房宫赋》,说说它们的异同点。
相同点:目的上,都是借古讽今。一借始皇帝讽唐统治者,一借南朝陈后主讽唐统治者。行文节奏上,都是先扬后抑。情感上,都表现了杜牧作为较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
不同点:体裁上,一为赋,一为诗。表现手法上,一重排比铺陈,一重动词锤炼。讽刺对象上,一明写秦统治者,一暗写南朝统治阶层的达官贵人。
(姚冬芬江苏梁丰高级中学;325600)本文来自-我-爱-语-文-( http://www.deyou8.com公益语文第一站)浏览
点评一
重“言”亦重“文”,“言”“文”兼顾,“言”“文”统一,是文言文教学比较理想的状态。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文体,《阿房宫赋》又是传诵千古的名篇,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既获得“言”的知识积淀,又得到“文”的情感熏陶,是这两个课例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这两个课例都扣住了文本的特点,从语言入手,从字面释疑入手,进而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这符合文言文教学和学生认知的规律,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两个课例在疏通字词之后,便及时地引领学生拥抱文本,亲近“文学”,既让学生了解了“铺采扌离文,体物写志”的赋体特点,品鉴了文本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经营的章法,又让学生受到了作者忧国忧民、济世兴邦的情感熏陶。两个课例都重视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把握语言节奏、气势、内涵、情感等,获得美的享受,从而促进其对文本的理解和鉴赏。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两个课例都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陈蒙老师的课例直接从人教版与苏教版的文本对比入手,层层推进,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质疑、互动学习的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具有较大的开放性、生成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并适时点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语文能力得到了培养。姚冬芬老师的课例直接从主题入手,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进行逆向和顺向讨论探究,时时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层层延伸。两个课例都力图通过有效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统一。
两个课例虽有诸多的共性,但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上,又各有特点。陈蒙老师的课例是比较质疑,探幽发微。他以两种版本文本的标点、排版的对比为突破口,为课堂教学找到了有力的抓手,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发现欲、求知欲,而且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层次明晰,亮点较多,整个过程以读促悟,以悟带读,有放有收,指向集中。姚冬芬老师的课例是中间切入,举纲张目。她以第( 段的“秦爱纷奢”作为切入口,中间开花,再向两头拓展。这种打破常规的切入方式能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课堂的探究始终围绕“秦爱纷奢”来进行,设置了层层深入的几个问题,不枝不蔓,环环相扣,层层剥笋,直指内核。
当然两个课例还都有可以提升的空间。比如,对于《阿房宫赋》这样的传统名篇,教师是否可以适当引导学生立足当下,沟通古今,将历史教训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既读懂作品,又“读出自己”,从而提升智慧,濡染品性?再如,姚冬芬老师的课例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总体比较质朴平实,活动形式还能不能再新颖、丰富一些?
(张兰芬江苏苏州市语文学科教改带头人)
点评二
陈蒙老师的课堂最为精彩的是“发现思考”那一部分。他敏锐地抓住了新课程背景下的“一纲多本”时代所特有的现象,借助不同版本教材处理上的细微差异,通过标点、韵脚、段落的归属和合分等切入了对文本的探究思考,进而将赋体文本的铺叙与议论、比喻中的喻体选用、渲染铺陈与简笔勾勒等一一进行了比较。课堂扣住了语文学习的本质,落实了以本为本,成功地进行了比较式学习。姚冬芬老师最为精巧的是“讨论探究”中的“五探”。切口准确,环环相扣,逐渐推进,完成了课堂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体现了教者设计构思的与众不同。其实,我要说的,正是源于这两堂课的两个亮点的细节处理,那才是真正体现了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语文学习课堂的最新特点。
作为一名教师,其职责应该是尽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不仅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成为课堂的主人,还要让听课的教师与专家也能情不自禁地走进文本,走进一个一个探究的话题。如陈老师关于篇首四个短句中间停顿长短的比较问题,不仅是一个很好的文本发现,而且把每一个人(包括听课教师)都发动起来了。我当时就在想,停顿长短与读者想象的空间大小有关,与想象的充分与否有关,而能想象什么不能想象什么与停顿长短有没有关系呢?这种撩拨每一个人的问题,使语文课堂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探究氛围,进而可使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这应该成为我们的追求。
再比如姚老师的课,也是一堂反传统的语文课。她的课堂让我真正感受到课堂不是解决问题的地方,而是不断生成问题的场所。如“三探:‘秦爱纷奢’达到何种程度?请找出文中的原句来回答。”只要从文中找出原句,这道题应该算是回答完毕。但她没有就此打住,而是作了如下点拨:“六个排比分句运用比喻、夸张,摆出秦统治者的罪证,绘出秦统治者‘劳民伤财’的令人触目惊心的图画,揭露了秦统治者不爱惜百姓,为满足个人奢欲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这个点拨是在回答“三探”问题吗?是还是不是?教师的这一番点拨是想让我们明白文本的什么呢?这又让学生产生了一连串的新问题。再说“四探”的第二问“为什么不浓墨重彩写这一后果?”,如何回答,答案不可能唯一,但必须言之成理。教师并没有作出正面的回答,只是隐约提示了一个小点。这就叫做把问题留给学生,不是把答案交给学生;用敲边鼓的办法,神龙露头不露尾,给学生留下起一步思考的空间。此外,姚老师敢于抛出开放型的思考题,且不给出正确的答案,只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去研究,最终让他们学会学习。比如“一探:‘秦爱纷奢’表现在哪些方面?”,
这就是一个探究空间相当大的开放题目,可以结合“嗟乎”前面的内容,如教者所明确的那样,也可以与后面的内容结合起来一起回答,从取(掳夺)和用( 挥霍)两个角度,前者“ 尽锱铢”后者“ 如泥沙”;还可以用六个“多于”的比较句加以概括回答,前五句集中从建阿房宫耗财之大之多来写,后一句从靡靡之音之多之盛来写。这些思考角度都应该值得肯定。但教师只在引导学生学习前三段的时候,作了一个回答。其余都留给了学生课后继续思考研究。
是让学生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是把答案交给学生还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是追求每一个题目答案的尽善尽美还是不断尝试发现新问题?这些都是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所不能回避的问题。
(赵奇一江苏张家港市教研教科室主任)
《阿房宫赋》双教双评 结束。
Tag: 阿房宫赋 高中语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资料大全,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教案
《阿房宫赋》双教双评相关文章
- ·上一篇:五年级奥数专题二十六:行程问题(3)
- ·下一篇:一年级语文上册生字表复习闯关
- › 《阿房宫赋》双教双评
- › 《阿房宫赋》微型教案
- › 《阿房宫赋》第一课时说课教案
- › 《阿房宫赋》课堂实录
- › 《阿房宫赋》学习要点与能力训练
- › 《阿房宫赋》教案设计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阿房宫赋》双教双评
高中语文教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