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 多学网 - http://www.duoxue8.com !
当前位置:多学网学习教育教案大全地理教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全册)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全册)

[11-11 12:03:49]   来源:http://www.duoxue8.com  地理教案   阅读:875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全册),标签:地理教案资料大全,http://www.duoxue8.com
2.在陡坡地实行生物工程,种草、灌木和山杏。
3.在缓坡建梯田、种山杏和优质牧草。
(二)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通过上述措施:一是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二是增加了当地人民的收入,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承转过渡:同学们,既然要保持水土,是不是对黄土高原所有的土地都要退耕,退耕的土地又是不是都要还林呢?让学生做73页活动1题,分组讨论,分为正反双方进行辩论,然后教师对学生的辩论进行评价总结。
在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各级政府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和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以及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因地制宜地发展。要掌握好“度”,不搞一刀切。对黄土高原来说,既不能过分强调经济发展,也不能只求水土保持。要二者兼顾,协调发展。因为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有限,人多地少是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请同学们看书74页完成活动2,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谈谈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中国的农业与农村要摆脱困境,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目标是:“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能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需要。”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要实现这一目标,应采取以下行动:新课标第一网
第一,加强计划生育力度,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黄土高原地区农村人口数量多,虽然实行计划生育有所控制,但出生率仍较高。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农村人口的文化、科技素质较差,许多地区连初中文化以上的人口比例都不高,文盲、半文盲依然很多。随着农村经济发展,人口素质将成为黄土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二,把生态环境脆弱区的人口迁移到其他地方去,建立移民新村。
黄土高原的一些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人、畜吃水困难。水已成为制约当地人民生活、生产的主要因素。国家从90年代开始建立移民新村,以改变当地人的生活生产条件。
第三,政府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向农民提供足够的粮食或补贴,使他们响应退耕号召,积极进行生态建设。
第四,黄土高原在进行生态建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多种经营,提高农民收入,解决黄土高原人多地少的问题。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和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两部分内容。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是因为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因此必须进行生态建设,在生态建设中要因地制宜,做到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以实现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
七、板书设计
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1.位置和范围:
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晋、陕、宁、甘等四省。
2.黄土物质成因:“风成说”。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一)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因素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2.人为因素
①毁林、毁草开荒破坏了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
三、水土流失的后果    脆弱的生态环境
四、生态建设
1.神武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
2.因地制宜、合理农业活动。
巩固练习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是 ,黄土高原三种地貌是 、 、 ,
作业
必作题
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地区之一的原因有:
自然原因:(1) :黄土结构
(2) :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
人文原因:(3) :地表光秃裸露,缺少 保护
(4) :人们开垦、采矿、修路等活动,使地表疏松。
选作题
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有: 、 、 、 。

www.deyou8.com

第八章 第二节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
──长江沿江地带
 教学目标
5.通过分析“世界著名沿河产业带”的有关知识,充分认识长江对本区经济地带的形成和发展的意义;从长江南北支流的延伸对南北经济的辐射作用的客观事实,来认识沿江地带对周围地区的辐射作用。
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
1.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地图,能够说明其范围和相对地理位置──沿长江地带分布的特点; 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表,说明长江沿江地带气候的特点,
2.使学生认识到本区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的连接和纽带作用。
3.正确理解区际联系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学会说明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等。
4.通过对“H”型经济地带格局的认识,进一步分析本区位置的优势,从中理解区域经济发展中区际联系的重要意义。

并对本区域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做出简单的评价;初步培养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的分层设色地形图、自然资源分布图以及上、中、下游景观图片,对比分析及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地理差异,并初步培养对比分析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区域间相互联系的学习,提高学生彼此协作、共同研究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念,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发展生产活动。
教学重点
1.长江的位置和范围,气候特点,正确认识长江沿江地带与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地区的经济格局。
2.正确认识本区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本区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教学准备
长江流域教学挂图;长江主要支流示意图;资料片:欧洲的莱茵河畔(主要介绍河流周围的经济地带);资料:有关沿江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的问题和意见(学生课下准备)等等。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引入】
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1.播放《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纪实》片断,或让学生阅读八年级上册教材58页《长江流域三次特大洪水比较》的材料,要求学生回忆并讨论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以及水灾的防治。
2.经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指明长江在给我们带来灾害的同时,更多的是给我们带来了流域内外经济发展的机遇。导入新课,板书。
【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1.在黑板前挂出大幅“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和回答下列问题:①长江沿江地带的范围与区域形状;②如何概括长江沿江地带最重要的地理位置特点;③为什么说长江沿江地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2.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点明长江沿江地带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沿江的相对位置,以及依托长江对其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

3.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地形图、上海等三城市气温与降水量统计图表,思考下列问题:①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形和气候有什么特点;②长江上、中、下游的地形差异对其各段水文特征有何影响;③针对长江流域各河段自然条件的差异,如何开发利用其水资源。
4.教师总结时应强调这些有利的自然条件为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发展和特色的形成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 提示和建议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知识,认识到本区特有的位置优势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些条件不仅可以发展本区经济,形成我国著名的长江经济带,而且由于本区的特殊的位置条件,对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作用呢?下面我们就来进行学习研究。
教师:(在黑板上书写一个“H”字样)我们都认识这个字母吧,它是英文中的第八个字母,从它的结构上看,是由简单的一横和两竖连在一起,大家能看出其中的这一横在整个字体中的作用吗?(请学生发表见解)
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略)
教师:对,中间的这一横就是连接左右两竖的一根纽带。起到了承接的作用。
现在,如果我们将中间的一横换成我们的长江沿江地带,将右边换成东部沿海地带,左边换成西部地区,你能具体说说这三个地区之间的相互作用吗。请大家进行分组讨论,得出各自的结论。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习。
教师:请同学谈谈自己的观点。
学生:学生代表发言。(略)
教师小结:对,长江沿江地带在东部沿海和西部地区之间的作用就像是“H”字母中的一横,也是一条纽带的作用,起到了承东启西的作用。这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中的一部分。
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板书)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彼此作用,对各区经济的共同发展和进步,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一点也是我们认识区域地理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全册) 结束。
Tag: 地理教案地理教案资料大全教案大全 - 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全册)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