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1
[11-11 12:03:49] 来源:http://www.duoxue8.com 八年级语文教案 阅读:804次形容月亮又圆又亮挂在蓝天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海燕》的学习,你认为该怎样运用象征手法来明确所写事物的象征义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设计简说
《白杨礼赞》是茅盾1941年在重庆写的。茅盾耳闻目睹在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体验到抗日军民质朴、刚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受到极大的鼓舞,对民族解放的光明前途充满信心,满怀激情,采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员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因此本文是一篇运用象征手法的抒情散文。
本文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说明“礼赞”的原因。具体从三方面赞颂:
生长环境不平凡----景色美;外部形态不平凡----形象美;内在气质不平凡----精神美。最后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由景到树,由树到人。达到托物言志目的。
朗读中应读出重音,还要有情感,并背诵5至8段。
三维目标设计:(渗透在各个环节中)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理解托物言志写法,明确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⑵、明确本文的抒情线索及由景到树、由树到人的写作思路
⑶、象征手法的作用及方法
教学重点: (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白杨树的外形及内在气质;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知识与能力)
第二段写高原景色的作用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法设想: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学中以学生互动合作为主
教学过程: (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课文,检查预习
问题设计:
1、以前我们学习了茅盾的《雷雨前》,同学们了解多少有关作者方面的知识?
(学情预估:学生可能会讲出,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县人。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及《林家铺子》。散文代表<白杨礼赞>。但为什么称为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这需要教师点拨。)
2、“礼赞”的含义是什么?选择下列义项.(设计此题,让学生明确标题的含义)
A、表示高度的赞扬
B、表示尊敬和赞美
C、表示某种礼貌和风格
(学情预估:这一问题多数同学是能回答上的,设计成练习比较直观,容易理解。)
3、作者赞美白杨树,实为赞颂谁?为什么不直接写,这需要了解什么?
(学情预估:学生会异口同声的说,需要了解背景。但对具体的背景能说出多少,可能还要教师引导或补充。)
4、运用象征方法的文章我们以前学了两篇,大家能说出吗?那两篇与我们今天学的是否一样,特点同学们是否掌握,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
(学情预估:多数学生知道是《海燕》和《雷雨前》,与《白杨礼赞》的象征是否相同,可能回答不出。这要师生互动才能明白。)
(说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这一表现手法,教师用屏幕展示。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象征手法呢?一种情况是,生活里有些事情比较复杂而又有深刻的意义,但一时又不易讲清楚,这时不妨用象征手法。如:《沙滩上的脚迹》《海燕》《雷雨前》。还有一种情况是,由于种种原因,有些意思不便明说,于是便采用象征手法。如:《白杨礼赞》《风景谈》《松树的风格》。这种象征方法是要把表达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称赞的事物上。作用:⑴、把作者要说而不直接说的意思,托意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⑵、帮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告诉读者。方法:⑴、对托意的物要进行细致描写.⑵、作恰当深刻的评价,点明象征意义.)
二、有感情的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问题设计一:以基础为主
1、应读准下列字音
开垦 外壳 锤炼 主宰 倦怠 晕圈
婆娑 虬枝 坦荡如砥 恹恹欲睡
2、掌握下列四字词
妙手偶得 无边无垠 潜滋暗长 绝无旁枝 紧紧靠拢
横斜逸出 倔强挺立 参天耸立 不折不挠 屈曲盘旋
积雪初融 傲然挺立 纵横决荡
活动:点名学生读一遍,再全体读
(学情预估:学生可能会将“外壳”的“qiòo”读成“ké”,其他词语应该没什么问题)
(说明:这两个问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基础能力,多积累,丰富词汇量,也能提高阅读能力。)
3、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应读出重音
如:一段中的:“不平凡” “赞美”
七段中的:“婆娑 屈曲盘旋 好女子 伟丈夫 伟岸 正直 质朴 严肃”等,四个“难道……”的排比句,前低后高.
活动:选两名同学分别读
(学情预估:“赞美、伟丈夫、伟岸、正直、质朴、严肃”应该能读出重音。)
(说明:“婆娑 、屈曲盘旋、 好女子、难道……”这些需要刻意去读,才能读出来,因此还需要教师强调。)
问题设计二:以把握整体内容为主
1、白杨树的“不平凡”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是否是本文的线索?
2、白杨树的“不平凡”各表现在哪几方面,各突出什么美?
3、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高原景色,用什么写法?
活动:小组讨论,各抒己见,然后选出代表
(学情预估:学生对第一个问题应该没什么难度,对“不平凡”的各方面表现,多数能说出它的“外形美”;高原景色能找出,从哪些方面描写以及写法还应点拨。)
(说明:屏幕展示“不平凡”的各方面表现,使学生明确各方面的作用,为学习重点语段打下基础。生长环境不平凡----景色美;外部形态不平凡----形象美;内在气质不平凡----精神美。高原景色从“壮阔美、色彩美、静态美、动感美、雄壮美、单调美”等方面描写,用欲扬先抑的写法。)
4、写高原景色的目的,除交代白杨树的生长不平凡之外,对白杨树的傲然挺立形象有什么作用,还暗写什么,为后文揭示其象征意义,表达主题起作用?
活动:同桌或前后桌探讨
(学情预估:初三学生对“铺垫”作用应该有十足的把握。这里暗写的内容有些难度。)
(说明:要明确暗写的内容,就必须将背景再一次结合起来。暗写了陕甘宁边区的抗日根据地,对后文不仅有铺垫,还有衬托作用。)
三、研读重点语段(5、7、8段)
任务:圈画、赏析语段中的重点词句,体会、体验其描写,明确其象征意义
问题设计:
1、阅读第5段,看作者怎样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美,重点从哪几方面描写
活动:齐读语段,然后合作讨论
(学情预估:这段描写从总---分---总三方面写的。学生对层次是明显可以看出的。总的形象是“力争上游”,干、枝、叶、皮的特点都能很容易找出,但总的性格还需要探讨。各方面表现的精神气质还需要师生互动。)
(说明:这一段对白杨树进行了细致描写,也就是象征手法中所说的,“对托意的物要进行细致描写”,从干、枝、叶、皮的描写中,含蓄地体现了人的“正直、团结、进取、质朴”精神。最后再写白杨树的总性格“倔强挺立”,突出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这是人的主观感受,是抽象的,精神的。文章写到这里已达到了由“景”到“树”的目的。)
2、读7段看白杨树的内在气质怎样表现,用什么写法
活动:抽学生个人朗读,在全班齐读,然后小组讨论
(学情预估:学生能看出“好女子” 与“伟丈夫” 的对比。“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与“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所用的写法,我们以前训练多次,学生应该明确是“欲扬先抑” 。后面用四个排比反问句,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容易的。但除了象征“家乡的哨兵、北方的农民、那种精神和意志”之外,在这里到底暗写什么,还要进行合作讨论。)
(说明:这段除了对学生的预估之外,还应明确这里的象征意义仍然是委婉的,不是直接点明的,暗写“中国共产党,是他们治理华北平原”。这一层面已是由“树”到“人”,即由“形”到“神”。象征手法到这里已经是很明确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1 结束。
- ·上一篇:小学美术教案-彩虹桥
- ·下一篇:《荷塘月色》精品教案2
- › 苏教版八年级(上)语文默写归纳
- › 统筹方法(苏教版八年级教案设计)
- › 八册(下)名著、专题复习教学案:名著《水浒传》(苏教版八年级)
- › 《幽静悲剧》(苏教版八年级必修课堂实录)
- › 《老山界》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 ›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1
- ›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2
- › 《草》学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 › 七律长征(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 › 人琴俱亡(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 › 《窗》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 › 《草》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1